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家,專長兒童心理、教育心理和漢字心理研究。1923年5月15日生于湖南省邵陽縣。1952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2-1954年任美國密勒索達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54-1957年為天津河北師范學院副教授,1957年后調(diào)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歷任副教授、教授,心理實驗室主任,實驗心理學教研組主任,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80年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1981年任美國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特約講座,《國際學校心理學季刊》編委。
在兒童心理學方面,曾性初最先采用填充句子的投射法來研究兒童的社會關(guān)系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1957年的《心理學年鑒》、《兒童心理學手冊》及《兒童心理學研究法》等著作中都高度評價這項成果,至今許多教科書與論著中常被廣泛引用。
曾性初通過實驗研究,在獎懲的相對論方面,認為獎懲不僅以個人的經(jīng)驗為參照,而且依照個人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為標準。他提出了一條“相對效果律”,即獎勵或強化的效果是分配方式的函數(shù),因過去經(jīng)驗與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和得到的獎勵的相對數(shù)量的不同而有別。
曾性初在漢字與字母文字的比較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他首先對漢字進行信息分析,發(fā)現(xiàn)中文的冗余信息如以筆畫為單位,英文以字母為單位,中文的冗余度比英文的高。根據(jù)冗余度較高的文字不可能比冗余度較低的文字難學的推測,他對動物、嬰兒、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進行了幾種文字的比較實驗。結(jié)果都表明漢字比英文、漢語拼音容易學習。國外的研究也表明漢字比英文,日文中的漢字比孤立的假名易學。他分析漢字易學的原因有:一、漢字是兩維的平面方塊字,有兩維的參與線索,比單維的條形字容易辨別和組塊;二、漢字的對稱性。絕大多數(shù)漢字是全部或部分對稱,如土,士,王,主……有的是對稱的重復(fù)式再重復(fù),如林,品,晶……對稱的圖形比不對稱的圖形的信息少一半,因此易學易記;三、拉丁字母,特別是其中的鏡像字母b、p、p、q對兒童常常產(chǎn)生辨認困難和混淆,而漢字中沒有這類筆畫或部件。他的重要論文《漢字好學好用證》(《教育研究》,1983)發(fā)表后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廣泛影響。
曾性初的主要論著還有:《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ree types of distribution of rewards upon work efficiency and group dynam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2.)、《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ers and parents as revealed by sentence completions》(《Child Development》,1957)、《漢語的信息分析》(《心理學報》,1965),《略論嬰幼兒的學習》(《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79),《早期教育與早出人才》(《教育研究》,1979),《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udiovisu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81)。還有《“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中一些問題的商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4)等。